我们在微信上究竟刷什么?求共鸣求认可要擦亮眼 |
时间:2015-01-19 10:44:30 | 点击:次 |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如今在街头巷尾、地铁上、电梯里,随处可见“低头族”争分夺秒也要掏出手机“刷”一下朋友圈,好像生怕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毫无疑问,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微信成了重要的即时通讯工具和信息交流平台。有多重要呢?未必。可能,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习惯性的动作而已。那么问题来了,人们在刷微信时,到底在刷什么呢? 释放压力—— 各种分享各种刷反映心理 腾讯官方联合第三方调查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微信公众号上阅读人数和分享人数最多的是情感资讯类文章。仅2014年9月这一个月,情感资讯类文章的阅读人数高达2.4亿,分享人数也达到5900万。南京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晓红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现象很正常,完全可以理解。 “如今这个社会,节奏非常快。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工作等方面压力特别大,人与人之间也不像以前那样可以经常面对面交流。”杨晓红解释道,“有了微信这个平台,时不时掏出手机,刷一下朋友圈。其实洋洋洒洒一篇长文,往往只有其中几行字,就触动了阅读者的心灵。这叫做‘共鸣’,是一种情感和心态的自然投射和宣泄。” 杨晓红说,获得“共鸣”后,阅读者会自然而然将其喜欢的文章反而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转发给特定某个好友,以求获得更大的“共鸣”。还有些朋友,不一定是“吃货”或“驴友”,喜欢通过微信晒美食图、晒旅游风光照片,这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需求。“晒了之后,朋友纷纷点赞,晒图者会获得心理满足,因为觉得自己获得认可了。”杨晓红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袁勇贵教授补充道,这些行为都是一种“释放”,无论是好心情还是压力,通过微信,都分担或分享出去了。 此外,还有一种人,自己不分享,但是喜欢刷朋友圈,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窥私欲,想看他人在干什么。 分享精品—— 朋友圈是高效的传播平台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新闻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骆冬松博士接受采访时表示,他每天也会花大约半小时刷微信,碰到自己觉得好的文章,如果时间不够,看到开头就会点“收藏”,等到空闲时再细读。 “在我的朋友圈里,分享的一般都是‘精品’。”骆博士解释道,“这些文章经过了朋友专业眼光选择,一般是比较深层次的推荐,属于比较高效的传播。另外,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在同一篇文章下交流心得。” “而且,一个人分享的内容往往集中于某一类话题或某种兴趣爱好,不会很杂。”杨晓红表示,“因为分享者对某一方面的话题特别有感触,看到相关内容就不由自主转发了。这样也可以与相关的朋友互动交流。” 与阅读书籍相比,微信内容显然属于“浅阅读”。有研究显示,大范围、大量的微信浅阅读,会淡化人们读书的兴趣。久而久之,阅读习惯一旦改变,人们的思考力和质疑能力也会随之弱化。对此,骆博士表示,微信这种传播方式是“革命性”的,总体上利大于弊,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已不同以往,随着科技的进步、便携装置的发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已发生改变,信息的传播途径必然会与时俱进。 “但不可否认,微信阅读会挤占一部分原有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骆博士说。 擦亮眼睛—— “心灵鸡汤”常与谣言共生 记者发现,调查数据中有一项比较特别,“受欢迎内容”排行榜上有一项是谣言,受欢迎程度也高达37.1%。骆冬松博士表示,有些文章其实“一眼假”—— 一看就是谣言,但人们往往不会去深究,甚至乐于分享和转发。“这其实是利用了部分人的一种焦虑的心态,“谣言至于智者”,正所谓“散布谣言比制造谣言更可恶”,希望大家多加甄别,不要转发明显不合理的文章。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最新分析报告指出,“谣言”微信的发布者大部分是微信营销号。发布吸引眼球的“谣言”微信主要目的是吸引粉丝,为日后的营销吸引人气。这些账号所发布的微信并非每条都是“谣言”,平时发布的文章以“心灵鸡汤”类为主。如果你怀疑一条微信的真实性,不妨看看该账号此前发布的微信,如果都是些“心灵鸡汤”类的内容,那就要小心了。 来源:金陵晚报 |
上一篇:微信阅读:已成为一种依赖 |
下一篇:微信6.1版内测版体验:开启朋友圈搜索 |
上海微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金沙江西路1555弄西郊商务园C1区6号楼
电话:13524247024
传真:021-59968312
Email:hr@wxfws.com
021-69515109